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委托培养服务

特点

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极其罕见,仅1%~5%,在体外经多因子培养28~30天,CD3+CD56+细胞迅速增多,较培养前升幅可达1000倍以上。实验证明,扩增出的CD3+CD56+细胞来源于CD3+CD56-T细胞,而非CD3-CD56+NK细胞。同时发现在CD3+CD56-的T 细胞中,除CD4+CD8-T细胞外,其余三种T 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4+CD8+)均可通过体外多因子培养而获得CD56分子的表达,而由于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含量极低而间接提示此CD3+CD56+细胞绝大多数来源于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而由于CD4-CD8-T细胞在培养1个月后有近56%的T 细胞同时表达CD56和CD3,表明其也是CIK细胞的重要来源。比较CD3+CD56+CIK细胞中表达CD8+和CD8-,的两群细胞其杀瘤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IK细胞的细胞毒性与CD3CD56表达成相关趋势,而与CD8的表达未表现出相关性。

1、CIK细胞增殖速度快,抗肿瘤活性细胞可大量增殖,且细胞活性也大大增强。

2、CIK细胞具有识别肿瘤的机制,对正常的细胞无毒性作用。

3、杀瘤谱广,可用于白血病、淋巴瘤、肺癌、胃癌、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

4、是典型的个性化生物治疗模式。将这类细胞回输后,还能使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产生特异的抗病毒作用,从而对肿瘤治疗施以双重的作用。

5、由于CIK细胞是活化的自体细胞,用起来非常安全。

杀伤原理

CIK细胞能够通过三种途径杀灭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1)、CIK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直接杀伤:CIK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识别肿瘤细胞,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毒性颗粒,导致肿瘤细胞裂解。

(2)、CIK细胞释放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抑瘤杀瘤活性: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3)、CIK细胞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制备流程

抽取患者的外周血,在37℃,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2h,使用高速离心机分离,收集悬浮细胞,在体外(模拟人体内环境),加入多种细胞因子如CD3单抗,IFN-R,IL-2等培养,每隔2-3天换一次培养液,第7、11、13、15天收集CIK细胞,CD3+和CD56+细胞迅速增多,较培养前升幅可达1000倍以上。

发展历程

1985年美国外科医生首次发现大剂量的IL-2在体外可以将淋巴细胞培养成具有很强肿瘤杀伤作用的细胞,称为LAK细胞。以后发现在培养液中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可以将这些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提高十几倍,扩增的数量也大幅提高,这种细胞称为CD3AK。在这个基础上再在培养液中加入INF-r、IL-1等细胞因子,得到表达CD3\CD8\CD56阳性的异质细胞群,这些细胞称为CIK,相比LAK细胞增殖倍数更多,杀毒活力更强。

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等人首次报道了CIK细胞。

临床应用

早在1996年国内已有CIK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发表,目前国内已有超过百家的医疗单位开展了该项治疗技术的相关临床应用与研究。

根据国际国内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进展状况,2009年5月1日卫生部颁发执行的《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应用办法》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列为三类医疗技术。

字体大小      打印
京蒙白片书
内容正在制作中
京蒙历届年会

第十四届细胞治疗研讨会
时间:2019年
主题:迎接希望、共创辉煌
The 14th Cell Therapy Conference
--NEW HOPE AND MUTUAL SUCCESS

-->更多研讨会信息